English

曼哈顿作为导览器

2000-08-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傅刚 费菁 我有话说

《都市村庄》的书稿,我们去年春天就已经编好、设计好,但是后来不由自主的过程极其漫长。全书有四十九篇长短文,有的发过,有的没发过,有的不给发,说的是建筑、艺术和城市。光列名词太抽象,好像多大学问,其实说的都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

当代城市、建筑和艺术都是专门领域,各有各的特点,但总的发展水平大体一致,相互间有影响。艺术人文不行,连科技都会受阻。看看身边的城市,如果建筑一般,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如果城市生活实际质量不行,光盖大楼也不会让人老觉得提气。加上整体素质的问题,就很难要求单凭建筑师的本事把城市搞得像样。

地球村已经是老称呼了。技术手段跟那儿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文化上的等级观念逐渐被打破,没有唯一性价值标准,不能随嘴评说高低贵贱。偶然和随机已经是常态而不是特例。表面上看,书中讨论的净是纽约的心脏曼哈顿的事,离中国很远。按过去的观念,纽约与中国的城市放在一块儿琢磨,简直是风马牛,无论历史、人口、文化还是经济环境,相差得不能再远了。但是如今在网络天地里观察,情景会不同。以前没有机会亲临纽约实地体验的中国人,把那里当作人欲物欲横流的首恶之地。如果说罗马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古迹显示旧日帝王的骄奢淫逸,那么没什么历史可炫耀的纽约,它的建筑和城市展示的是近现代资本主义者一切向钱看的驴粪球外面光式的应付事儿,比如建筑物只装修临街的一面,其它三面就是毛坯墙,惨不忍睹,实惠至极,像小孩洗脸只胡乱抹两把,耳朵根子后脖梗子全然不顾。当然这是表象,不是全部。是那些合乎规律、顺乎人性的部分,才使得曼哈顿具有远不止于光怪陆离的内容值得研究和学习,也能说明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发展特区还不够被人称作东方曼哈顿的格。在我们眼中,曼哈顿是个导览器,通过它,我们想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城市和建筑,把看见的有用东西和感想与读者分享:如果顺着人的心思发展,到极至会是什么样,是什么玩艺凝结着它而不致四分五裂,还能创造领导世界的文化。

书里的图片是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不是看图说话,也不是说文解图,二者共同形成没头没尾连续流动的感觉。图片有时与文字同步,有时顾自加速或减速,没有一定之规。图片数量不算少,这么做是觉得形象的东西不言自明,有助于抛弃对不了解的事拥有先入之见。

前一阵子,看过一份中文报纸选登小学生作文。刚从国内到外边的小孩写:“太阳从树梢儿后面钻出来了,春天来了。”自打识字就在国外的写:“我爱吃牛肉面,它有营养,但吃了以后,有肉沫夹在牙缝里。”

我们曾经被迫或上赶着写过二十多年“春天来了”式,如今人到中年,还在努力向“我爱吃牛肉面”靠拢。书里许多文字都是白天干活太琐碎烦了,晚上或周末换换脑子图轻松才写的,属于自我治疗。我们干建筑十几年,棱角已经逐渐磨圆,没有脾气了。再烦也不能影响设计这项本职工作,不能把房子弄成人见人烦,不能把自己搞成不杀不足以平的民愤极大。要不然,对不起父母和在家孝敬父母的弟弟妹妹。虽说这些年大多时间在外边混饭吃,但家里的事也关心。有几篇短文,因为写的时候感觉强烈,个别话可能让人听着别扭。一方面想打艺术完整性的旗号,一方面考虑,心理阴暗生性不厚道者就是满脸堆笑别人也能看出来,成了欲盖弥彰,于是就没做改动,随它去。

非常想全用大白话,尽量有趣,自己写别人看都省劲。跟专业知识有关的事能讲明白,话又到点子,只是称职。把文字写好,让人看着顺眼,是艺术。艺术的东西有多大教育作用,我们说不好,只知道在今天,它主要的功能是娱乐。在哪儿过日子,都各有各的累法。我们希望读者看书的时候,切记一点:大快朵颐与怒不可遏,这对儿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反应,对身心健康和丰富生活都有促进作用。如果花钱又浪费时间感觉上当,哪儿买的找哪儿去,本作者概不退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